3月22日从中科院寒旱所了解到,该所科研人员通过对祁连山老虎沟12号冰川、珠峰远东绒布冰川和天山一号冰川中草酸根的对比研究发现,南亚、中亚干旱地区的人类生产活动,很可能影响整个中国西部冰川中草酸根的浓度变化,这一研究成果填补了祁连山冰川区草酸根的研究空白。
该所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祁连山老虎沟12号冰川海拔5040米的粒雪盆钻取20.12米冰芯,该冰芯定年至1960年。科研人员分析了冰芯样品中草酸根和氟离子含量,冰芯所记录的过去草酸根的平均含量变化与气温变化具有很好的一致性,表明气温可能是影响草酸根浓度变化的因素之一。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冰芯中草酸根含量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可能与周边地区石油燃料、工业生产等人类活动的加剧有关。自1980年以来,冰芯中氟离子也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分析显示,老虎沟12号冰川的氟离子主要为局地自然来源和工业生产来源,1980年以来的氟离子含量主要受人类工业生产的影响。1980年以来氟离子的增加与祁连山周边地区的钢铁冶炼、油田开采、有色金属矿藏的开发有很大的关系。
目前,冰川中草酸根的相关研究,国内只在喜马拉雅山中段的珠穆朗玛峰远东绒布冰川和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上开展,祁连山冰川区草酸根的研究仍是空白,而冰川中氟离子的研究更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