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现象是,碱类企业都十分关心房地产行业的兴衰。因为玻璃、门窗、地板、管道等建筑材料最初的来源,都离不开纯碱或烧碱。实际上,建材行业景气度与纯碱和烧碱的价格关联度极高。
与此同时,分割碱类产品下游市场的造纸、纺织、金属冶炼等行业,都在其价格涨跌过程推波助澜。
纯碱与玻璃齐涨跌
“纯碱的用途比较集中,40%-50%用来制造玻璃,20%左右是用于造纸、冶炼金属等。”华泰证券化工研究员吴剑平表示:“玻璃主要运用于房地产和汽车建材,其中房地产领域占绝大多数份额。”
事实上,“房地产行业—玻璃行业—纯碱价格”是一条颇为清晰的价格传导路线。
“现在的玻璃价格已经跌到了多年以来的低点,一些生产线已经被迫停掉了。”天津一家玻璃生产企业的李姓负责人告诉记者,“玻璃价格与房地产在建项目开工率密切相关。”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今年1-8月房屋新开工面积增速同比下降6.8%。而上半年,玻璃龙头企业金晶科技亏损超过1亿,洛阳玻璃、耀皮玻璃分别亏损5241万、3512万。
至于纯碱与玻璃之间,价格传导更为迅速。
从产地分布情况看,环渤海湾、黄海中北部聚集了山东海化、三友化工、青岛碱业等大型制碱企业,而环渤海、山东半岛也是国内重要的玻璃产业基地。
玻璃生产企业对区域纯碱供应商的高度依赖,形成了纯碱价格与玻璃价格出现齐跌共涨的现象。
就在玻璃价格猛跌的今年,处于玻璃上游的纯碱也跌到了成本价。相应的,在玻璃价格高涨的2010年,纯碱价格迅速翻倍至每吨3000元以上。不过,高企的库存影响两者的联动反应。
据中国玻璃信息网数据,九月下旬全国玻璃均价基本呈现普涨。然而纯碱价格依然在下跌,较去年最高时降低了1000元/吨。库存过高还导致纯碱与上游原盐价格出现“脱节”现象。
“原盐9成以上是用于制造两碱,占纯碱生产成本的30%左右,也是影响纯碱价格的重要因素。”宏源证券一个不愿具名分析师告诉记者。
国海证券今年8月份的一份研报提出,“今年山东海盐产量同比减少约300万吨,约占去年全国产量的5%,将对下半年原盐价格形成正面影响”。事实上,目前原盐价格波动并不大。
“原盐和纯碱价格不同步是比较特殊的,但这种现象持续了一年左右,这也说明碱过剩的严重程度。”上述分析师说。